近日,台湾首艘自造潜艇“海鲲”号首次出海测试,此次海试是以浮航方式进行动力系统等各项系统测试,以及航行仪器检测,验证潜艇在海上环境的实际操作性能。
海鲲号潜艇从2016年仓促立项到2025年艰难海试,这场历时近十年的研发之路,不仅是技术的停滞不前,更是台当局政治操弄的缩影,将其在军事自主化道路上的无知、傲慢与绝望暴露无遗。
2016年,在以武谋独的畸形思维驱动下,台当局无视自身工业基础薄弱的现实,贸然启动海鲲号潜艇建造计划。这一决策并非基于理性的军事需求评估,而是源自台独势力想以护国神舰重塑军事平衡的迷梦。
彼时的台湾,既无潜艇设计核心技术,也缺乏完整军工产业链支撑,甚至连基础材料的自给率都难以保证,却执意挑战这一尖端军事工程,注定无法打牢地基。
2019年,海鲲号在高雄台船海昌厂区动工。台媒极尽渲染,将其吹嘘为台湾军工里程碑,宣称该潜艇可改写台海军事格局。然而,这场被寄予厚望的军工奇迹,很快便在现实面前支离破碎。
展开剩余75%2023年9月28日,蔡英文亲自主持的下水仪式沦为了国际笑柄,潜艇并未按常规入水,而是以静态展示的方式在船台上,被舆论讥讽为“旱鸭子下水”。直至2024年2月,在长达半年的拖延后,海鲲号才勉强完成浮力测试。
进入泊港测试阶段后,原定于今年4月的海试因技术瓶颈不断推迟,直至6月17日才得以出海。而此次海试仅进行了浮航测试,关键的下潜试验仍未开展。如此拖沓的进度,暴露出了台方技术团队的能力短板。
海鲲号的设计理念也是东拼西凑,整合了荷兰海象级和日本亲潮级潜艇的部分技术元素,看似博采众长,实则陷入邯郸学步的困境。
拉长水滴形艇体、X型尾舵、双壳结构等设计,单看均属先进技术,但由于缺乏系统性优化,这种将不同技术体系强行嫁接的做法,不仅无法实现功能升级,还可能引发严重的适配问题,导致整体性能大打折扣。
更致命的是,海鲲号的核心技术完全依赖外部供应。鱼雷发射管、声呐系统、潜望镜等关键设备均需进口,台湾本土仅能承担部分非核心部件的生产。
这种万国牌配置不仅大幅推高了后勤维护成本,更使潜艇的作战效能充满不确定性。一旦外部技术供应中断,海鲲号将立即陷入瘫痪状态,沦为毫无作战能力的空壳。
海鲲号的测试过程一波三折,进入海试阶段后,各种技术问题更是集中爆发。据前台湾海军高级顾问郭玺爆料,泊港测试期间,潜艇管线布局混乱,因设计不合理导致多次管道破裂,海水倒灌进船舱,险些酿成重大事故。
另外,海鲲号作战系统测试进度严重滞后,故障频发。台湾《中时新闻网》披露,泊港测试中有超过70个项目未能通过验收,这一结果暴露了海鲲号存在的系统性缺陷。
面对外界质疑,台海军始终采取鸵鸟政策,以系统调试等借口敷衍塞责。但纸终究包不住火,随着越来越多内部消息的曝光,海鲲号的技术缺陷逐渐被揭开。该潜艇的设计缺陷和技术漏洞已非短期能解决,即便勉强通过测试,其实际作战能力也令人堪忧。
海鲲号在岛内引发激烈争议。一部分台独势力将其包装为台湾军工崛起的象征,想借此制造军事威慑假象。
不仅如此,海鲲号项目高额的研发费用、进口设备采购成本,使台湾纳税人的血汗钱如流水般付诸东流。岛内议员痛批该项目是劳民伤财的无底洞,台当局搞这些虚头巴脑的军事项目,不过是给自己壮胆的自欺欺人之举。
在解放军现代化海空力量与先进反潜体系面前,海鲲号的生存概率微乎其微。
与中国解放军现役的039型潜艇相比,海鲲号在静音性能、航电系统、武器装备等核心领域均存在显著代差,在现代化海战中几乎不具备任何抗衡能力。
台当局畸形想通过自主造舰向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示好,强化所谓独立地位,还想借军事项目转移岛内矛盾,掩盖其施政无能的本质,但最终损害的是台湾民众的根本利益。
台当局对海鲲号潜艇项目如此执着,背后离不开与美国的巨额利益输送。美国以技术转让之名,将过时的系统包装成关键支持卖给台湾,让台湾花费600亿新台币造一艘混血潜艇,赚取高额利润。台当局耗费巨资购买美国产品和技术,为美国军工企业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利益,换取美国的支持。
同时也台当局将海鲲号包装为以武拒统的象征,试图借助美国的力量来实现其台独目的。美国一些专家对海鲲号大加吹捧,声称其是强大的作战武器,甚至能封锁台海,这与台当局的政治意图相呼应,双方通过这种方式互相勾结,台当局借此向美国表明其以武谋独的决心,作为对美国的投名状。
在两岸实力差距不断拉大的当下,台当局唯有摒弃以武谋独、媚美跪美的错误路线,回归两岸和平发展的正道,才是唯一出路。
海鲲号的失败,再次印证脱离完整工业体系与自主研发能力,单纯依赖技术拼凑与外部采购,绝无实现军事现代化的可能。
若台当局继续执迷不悟,类似的闹剧必将反复上演,最终沦为国际社会的笑柄。
发布于:湖北省简配资-股票配资期货配资-投股票用什么软件-配资10倍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