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归脾丸,多数人先想到“补气血”“治失眠”——毕竟它是调理心脾两虚的经典方。但很少有人知道,这味看似温和的“补药”,对某些慢性炎症也有独到疗效。慢性炎症的难缠之处,在于“虚实夹杂”:既有局部的红肿热痛,又有身体的气血不足,单纯消炎往往反复不愈。而归脾丸以“健脾养心、气血双补”为核心,恰好能应对这种“本虚标实”的情况,尤其对3种慢性炎症,坚持吃能慢慢调理好。
一、溃疡性结肠炎:补心脾、调气血,让“反复腹泻脓血”慢慢停
溃疡性结肠炎(UC)是出了名的“顽固派”——反复腹泻、腹痛,大便带脓血,西医治起来常需长期用激素,稍不注意就复发。在中医里,它属“肠澼”“肠风”“久泻”范畴,说到底,问题不光在“肠道有湿热”,更在“心脾两虚”。
1. 为啥溃疡性结肠炎总好不了?“心脾两虚”是根源
中医认为,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像“多米诺骨牌”:先是情志失调(比如长期焦虑)、饮食不节(吃辣喝冰),让肝失条达、脾虚失运——脾主运化,脾虚了,水湿排不出去,在肠道“堵着”,久了就化热,湿热和气血缠在一起,把肠道络脉撑破了,就成了脓血;更关键的是,病久了还会“累到心”,脾虚心血也会不足,而心“主神志”,心脾两虚的人,70%会有焦虑、失眠、心慌,反过来又加重脾虚,形成“恶性循环”。
所以治它不能只清湿热,得“补心脾、调气血”双管齐下——归脾丸恰好踩中了这个“靶点”。
2. 归脾丸的“抗炎逻辑”:补得进去,邪才能排出来
归脾丸出自《济生方》,方子虽简单,却藏着“补养+抗炎”的智慧: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(四君子汤)是“健脾主力军”,能把脾虚的“底子”补起来,让脾胃重新有力气运化水湿,从根源上减少湿热生成;黄芪、当归是“补血搭档”,黄芪补气,当归活血,气血足了,才能推动肠道的瘀滞排出,就像给肠道“修通路”;酸枣仁、龙眼肉、远志是“安神小分队”,能缓解焦虑失眠,让“心不烦”,脾也能跟着“踏实干活”;最后加木香调气机,避免补药“滞腻”,让药效更好地到达肠道。
全方搭配下来,既能健脾益气、养心安神,又能间接化湿止泻、促进溃疡愈合,正好对应溃疡性结肠炎“脾虚为本、湿热为标、气血瘀滞”的病机,达到“行血则便脓自愈,调气则后重自除”的效果。
3. 现代药理:不光“补”,还能增强免疫、抗炎修复
现代研究也证实了归脾丸的“抗炎实力”:黄芪、党参、白术能增强免疫功能,提高T细胞和吞噬细胞的活性,就像给身体“调免疫力”,减少肠道炎症的反复;甘草有糖皮质激素样抗炎作用,能减轻肠道黏膜的红肿、糜烂,却没有激素的副作用;酸枣仁、龙眼肉能镇静催眠,降低内脏神经的兴奋性——要知道,溃疡性结肠炎常和“肠易激”相关,神经不紧张了,肠道的敏感状态也会缓解。
临床观察发现,轻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,在西药基础上配合归脾丸(每天3次,每次1丸),坚持3个月,腹泻、脓血便的发作次数会明显减少,肠镜下的溃疡面也会慢慢缩小,焦虑失眠的情况也能改善。
4. 注意:适合“虚性炎症”,急性期别单用
归脾丸更适合溃疡性结肠炎的“缓解期”——比如腹泻不那么频繁了,但总觉得乏力、没胃口,伴有心慌失眠,舌苔淡白(这是心脾两虚的典型表现)。如果是急性期(每天腹泻超过5次、脓血多、腹痛剧烈),得先用水杨酸制剂等西药控制炎症,别单用归脾丸“耽误事”;服药期间别吃生冷、油腻、辛辣的食物,以免加重肠道负担。
图片
二、慢性咽炎:补脾虚、润咽喉,让“咽干咽痛”不再反复
很多人有慢性咽炎:总觉得嗓子里有痰,咳不出来又咽不下去,晨起刷牙恶心,说话多了就咽干咽痛,吃了不少消炎药也没用。其实这可能不是“单纯的上火”,而是“脾虚生湿、心脾两虚”惹的祸。
1. 慢性咽炎的“隐形原因”:脾虚了,“津液”送不到咽喉
中医认为,“脾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”,咽喉需要气血津液来“滋养”。如果脾虚了,气血生化不足,津液没法顺畅地送到咽喉,咽喉就会“干渴”;同时,脾虚还会生湿,湿邪往上走,堵在咽喉,就会出现“有痰咽不下”的感觉;再加上长期用嗓过度、情志焦虑,耗伤心血,心脾两虚,咽喉失养又被湿堵,炎症自然反复不愈。
这类咽炎的特点是:咽干但不想多喝水(喝多了也不解渴),嗓子里的痰是清稀的,伴有乏力、没胃口、心慌,舌苔薄白腻——这时候用清热利咽的药反而会伤脾,归脾丸补心脾、化湿浊,正好对症。
2. 归脾丸怎么“护咽喉”?从“补养”入手,间接润喉
归脾丸里的四君子汤(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)能健脾益气,让脾胃重新“造津液”;黄芪、当归补气血,气血足了,津液才能“顺着通路”送到咽喉,咽干的感觉就会缓解;木香能调气机,避免湿邪在咽喉“堵着”,让痰更容易咳出来;龙眼肉、酸枣仁养心安神,减少因焦虑导致的“嗓子发紧”。
就像给咽喉“修了条'津液输送管’”,从根源上解决“滋养不足”的问题。很多人吃2-3周后反馈:“嗓子没那么干了,早上刷牙也不恶心了。”
三、慢性鼻炎:补气血、通鼻窍,让“鼻塞流涕”慢慢减轻
慢性鼻炎也是“难缠户”:常年鼻塞,鼻涕清稀,遇冷加重,嗅觉也差,总觉得“脑袋昏沉”。别总以为是“寒气重”,其实可能和“心脾两虚、气血不足”有关——鼻为“肺之窍”,但气血的生成靠脾,气血的运行靠心,心脾两虚了,气血送不到鼻窍,鼻黏膜就会“失养”,抵抗力下降,稍微受凉就发炎。
1. 这类鼻炎适合归脾丸:鼻涕清稀、乏力怕冷
如果慢性鼻炎表现为:鼻涕清稀(不是黄脓涕),鼻塞在劳累后加重,伴有乏力、没胃口、心慌、脸色苍白,这就是“心脾两虚、气血不足”型鼻炎。归脾丸能补心脾、益气血,让气血充足后“冲开”鼻窍;同时,白术、茯苓能化湿,减少清稀鼻涕的生成,间接缓解鼻塞。
临床中,这类患者常配合归脾丸和温阳通窍的药(如通窍鼻炎片),坚持1个月,鼻塞、流涕的情况会明显改善,身体抵抗力也会增强,不容易因受凉加重鼻炎。
最后提醒:归脾丸不是“万能消炎药”,对症才有效
归脾丸能治这3种慢性炎症,核心是因为它针对“心脾两虚、气血不足”导致的“虚性炎症”——这类炎症的特点是:症状不剧烈但反复不愈,伴有乏力、失眠、没胃口等“虚症”。如果是“实热型炎症”(比如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、黄脓痰咽炎、黄脓涕鼻炎),用归脾丸反而会“补住邪气”,加重症状。
另外,归脾丸是“慢调理药”,不能指望吃几天就见效,一般需要坚持1-3个月,同时配合饮食调理(比如吃山药、小米粥健脾,少吃生冷油腻)、规律作息,才能慢慢改善。如果吃了1个月没效果,或症状加重,别硬吃,及时找中医辨证,看看是不是不对症。
说到底,慢性炎症的调理,关键在“找根源”——如果根源是“心脾两虚”,那归脾丸就是“对症药”;如果是其他原因,就得换思路。别小瞧这味“补药”,用对了,真能让反复的炎症悄悄好转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简配资-股票配资期货配资-投股票用什么软件-配资10倍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